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红色铸魂脉,思政育新人。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东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与抗战前沿阵地,红色资源丰厚。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集思广益——聚焦广东大中小学思政课创新与实践”栏目,通过“讲台新语”“良思益友”“研学南粤”等子栏目,挖掘思政课优秀案例、展现教师风采、推广特色研学实践,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为思政教育提供借鉴,凝聚强国复兴的青春力量。(何宁)
开学在即,如何让抗战历史在思政课堂中鲜活呈现,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青少年心灵?8月22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本科6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同台授课,以差异化教学设计诠释同一主题,生动展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
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家指导组组长陈金龙表示,此次教学展示既是广东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的集中亮相,也为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提供了鲜活范本。通过差异化教学与协同联动,抗战历史的精神密码正转化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养分,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薪火相传。
同上一堂思政课,大中小学生共线位教师紧扣“讲好抗战历史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这一主题,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打造了层次分明、各有亮点的思政课堂,实现了从情感启蒙到理性思辨的螺旋式上升。
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罗笑老师以“英雄故事浸润童心”为核心,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设计了丰富的互动环节。课堂以校友冼星海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抗日电影院”“英雄会情景剧”“数字人对话”等形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景体验中感受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场景,将抽象的“抗战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国种子。
天河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秦滢老师聚焦“从抗战烽火看党的担当”,以赵一曼绝笔信为情感引爆点,通过三大“铁证”展开教学:九一八事变后率先举旗抗日、西安事变中力促国共合作、杨靖宇等英烈用生命诠释民族气节。课堂创新引入AI智能体,让学生与“赵一曼”展开穿越时空的对话,在“先烈提问当代青年”的互动中,清晰阐释“和平年代的战场与担当”。通过史实梳理与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广州中学贾素霞老师以“数字里的丰碑——解码1945”为主题,针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需求,构建了“1-9-4-5”的密码框架:“1”代表全民族抗战的血肉长城,“9”揭示正面战场的牺牲与局限,“4”彰显东方主战场的世界意义,“5”链接当代青年的使命传承。课堂设置“家庭抗战故事分享”“历史争议话题辩论”等环节,既肯定淞沪会战、台儿庄大捷的功勋,也客观分析片面抗战路线的问题,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
k8凯发官网
广州市技师学院姜兴莹老师以“解密抗战胜利密码”为主线,课前通过“屈原、苏武、蒋干、共工”的谜语激发探究欲。课堂上,以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案例,从“党的领导、全民族团结、国际支援、英烈奉献”四个维度解析胜利原因。重点讲述了杨靖宇将军“胃里只有树皮棉絮”的英雄事迹,配合视频、情景剧等形式,将“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联结,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学好技能、报效祖国的动力。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周志鹏老师立足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需求,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视角,阐述“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通过时间轴对比、地图动态演示,用硬核数据论证中国战场对瓦解日军“北进南进”计划、支援美苏战场的关键作用。课堂将抗战中“攻坚克难”的精神与现代工匠精神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卡脖子”技术突破中的时代责任。
华南师范大学李立华老师从学理层面剖析“伟大抗战精神的形成与价值”,围绕三大维度展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实践根基、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传承、中国的中流砥柱作用。结合解密档案与日方史料,论证抗战精神中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内涵。通过男篮亚洲杯中国球员“为国而战”的案例,将精神传承与大学生生活衔接,鼓励学生通过史料研读形成独立见解,培养学术思辨能力。
陈金龙强调,此次活动成功实现了“同一主题、分层递进”的一体化目标,各学段教学方法贴合学生特点,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他同时指出,一体化建设需破解“内容重复”难题,通过集体设计实现各学段内容的深化与衔接。“教师需加强教学研究,聚焦主题精准发力,并保持对时代命题的敏感性,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先后印发了《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措施》《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工作措施》等文件,着力构建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协调、省委教育工委主抓、各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指导高校层面建立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将思政课建设列入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推动各地、各相关部门、各学校齐抓共管、积极联动,共同推动全省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广东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南粤优质思政课程建设计划”,评选建设高校优质思政课例327项、中小学优质思政课程100门,打造“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等精品课程。依托“学习强国”“粤政易”“粤教翔云”等平台,面向全省学校共享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及在线示范课程库等,为各学段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广东构建了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每年培训思政课教师约2500人次;按片区设立11个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跨学段教研活动。发挥12个高校名师工作室“头雁效应”,与81个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结对共建,培养骨干教师队伍,为一体化教学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也成立了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遴选建设首批10家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3个高校思政课示范点、10个中小学思政课学科教研基地(教研共同体),不断深化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