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既是家事也是国事。近年来,成都市温江区聚焦家庭需求,以“15分钟家庭教育服务圈”建设为抓手,推动各社区(村)因地制宜探索“一社一品”服务模式,通过校社协同、本土队伍培育、全龄段托管、合伙人共建等多元路径,将科学育儿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今年我们社区暑期托管班分博喻夏令营、童爱营、一日研学营和能力提升营等不同类型,有500多名社区儿童报名参加。”天府街道海科社区党委书记舒兵介绍,这是社区联合西南财经大学附属小学打造的“海科博喻书院”连续第3年开展暑期服务。自2022年校社联合发起该项目以来,在地中小学、培训机构及区足球协会、体操健美操协会等相继成为“家庭教育合伙人”,逐步形成了家校企社协同发力的格局。
为拓展学习场景,海科社区将“课堂”嵌入社区角落:学府憬城小区架空层打造的少儿之家,今年已开展亲子读书会、环保行动等活动50余场;同小区的乡情家风馆陈列居民家风家训,让青少年沉浸式感受好家风;旭辉公园植入0-18岁儿童家庭教育小贴士,建成户外微阵地;天府街道旭辉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孵化“社区妈妈”品牌,为下班晚的家庭提供临时托管,温江区生活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农耕实践基地也同步成为家庭教育实践平台。
金马街道温泉社区活跃着一位特殊的“故事妈妈”——李紫琳。曾经,她是一名专注于家庭的全职妈妈,而如今,她不仅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故事讲述者,更是金马街道家庭教育本土讲师团的核心成员。她每个月固定开展一场不同主题的亲子阅读活动。此外,她还会在每周三上午10点在小区中庭广场铺上彩虹毯举办故事活动,无需额外宣传,居民就带着孩子准时前来。孩子们总缠着家长问:“今天能听琳琳老师讲故事吗”,不少家长也感慨:“以前孩子总爱玩手机,现在每周都盼着周三,听完故事还会主动问我们要绘本,变化太大了。”居民陈女士更是常说:“琳琳老师不仅会讲故事,还会教我们怎么跟孩子互动,现在家里亲子关系都变融洽了。”
除了“妈妈故事会”,李紫琳还定期开展“阅读指导课”,教孩子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她还会与家长们交流亲子阅读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家长重视阅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据统计,自李紫琳开展志愿活动以来,已累计为社区孩子讲述故事200多个,指导近百个家庭开展亲子阅读。
据悉,温泉社区积极挖掘全职妈妈、退休教师、有经验的家长等本土人才,组建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如李紫琳发起的“故事妈妈”计划已有20多位志愿者参与,为社区家庭教育注入鲜活力量。
“在这里既能写作业学知识,还能和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好开心!”杏林社区小朋友李昊(化名)这样说道。作为产业社区,杏林辖区内有产业人才3000余人,其中80%为双职工家庭,“带娃难”成为困扰他们的一大痛点。
对此,社区推出“全龄段覆盖、全链条服务”托育托管模式:0-3岁婴幼儿依托“杏好有你・公共托育中心”获得早期启蒙服务;3-6岁学龄前儿童有“社区幼托班”培养社交与学习兴趣;6-18岁中小学生可享受“学业辅导+兴趣拓展+社会实践”托管。
近年来,杏林社区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形成“政府引导+社区搭台+多元参与”的共建格局。“家长学堂”定期邀请专家开展科学育儿讲座,提升家长教育能力。“爱心妈妈团”由社区热心妇女、退休教师等组成,提供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社区与周边高校合作,引入大学生志愿者,开设科技、艺术等特色课程,激发孩子创新思维。目前,全龄段托育托管”服务已惠及数百个家庭。未来,社区将进一步优化服务,探索“课后托管”“周末亲子营”等新形式,让家庭教育支持更精准、更可持续。
托起孩子美好未来,需要家庭、社会、政府同心协力。清泉社区以“让渡空间+三方运维”合伙人模式构建家庭教育新场景。2023年,清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辟出1500平方米规划设计为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并通过路演投票首期引入8家合伙人单位,以“公益+低偿+市场”方式入驻,结合社区儿童家庭及居民需求,常态化开展包括托幼托育、舞蹈绘画、未成年人心理关爱、艺体培训等13大类家庭服务。经过近2年的优化迭代,现有合伙人单位5家。
合伙人单位成都清邻童趣托育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余晓洁,从2020年起就是社区志愿者,同时也是温江区托育协会会员。入驻社区空间以后,除常态化开展早教托育类课程外,还协同社区不定期开展包括儿童发展商测试、儿童红色故事汇、家庭健康饮食讲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干预等专场家庭教育类活动。同时,该合伙人联合社区共同申请了成都市妇联、温江区托育协会等单位的“护苗成长”家长课堂、“书香领航·阅享领读妈妈”亲子沙龙活动等家庭教育活动项目落地清泉,将家庭教育课程送到居民“家门口”。
“自2023年7月开始至今,社区合伙人共开展家庭教育服务类活动156场,受到家长和孩子广泛好评。“清泉社区党委书记李燕说道。
不同社区不同的探索路径,成就了温江家庭教育“百花齐放”的局面。温江区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群人的同频共振。孩子的成长之路需要我们携手同行,共创孩子美好童年!下一步,我们将因地制宜,常态化走进社区(村),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让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走进更多家庭,让每个孩子在爱的滋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实习生王雨欣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k8凯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