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面向未来:情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学术研讨会暨朱k8凯发官网小蔓情感教育纪念论坛在宝鸡文理学院举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全国高校、教育研究机构、中小学校等400余位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研究生参会,共同深切缅怀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朱小蔓先生,探讨和分享在当前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情感教育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深入挖掘朱小蔓情感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从中汲取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启迪。朱小蔓的情感教育思想作为我国本土的原创理论,其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成为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山西大学侯怀银教授系统总结了朱小蔓对情感教育学的探索历程,并表示其思想带来四点关键启示:推动教育从认知主导向情知融合转型,创新教育研究范式以融合实证方法和多学科视野,在技术理性盛行的当下平衡人文关怀,以及扎根中国土壤为全球教育贡献智慧。他特别强调,对其思想的研究应上升到情感教育学及学派构建层面。宁波大学吴小鸥教授聚焦朱小蔓的德育教材思想,表示其近20年深耕德育教材建设,不仅担任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及修订组长,还主编多版本义务教育教科书,是新世纪德育教材建设的引领者。宝鸡文理学院马多秀教授则提炼出朱小蔓的教育家精神,包括开拓创新、以人为本、知行合一、仁爱学生、心怀大我的核心内涵,认为这对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刻启迪。
从多学科视角突破情感教育理论边界,积极探索并推广情感教育的实践路径。与会专家从多学科维度出发,探讨了情感教育的理论创新方向,并分享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凸显情感教育对培养完整的人的重要性。南京师范大学侯晶晶教授针对当前基础教育中以认知效能最大化为取向,存在情感教育贫乏和学习体验异化问题,提出理智感是智慧生成的情感基石,构建了以理智感为核心的智慧教育框架。首都师范大学李敏教授认为“五育”融合的本质是培养整全的人,提出通过调动学生内在自觉和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构建“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路径。在道德教育领域,宁波大学梁明月教授通过实验证明情感对道德行为的显著影响,提出针对性德育助推策略;西南大学刘争先副教授认为,学校道德教育需超越理性主义局限,重视学生的道德情绪培养。此外,天津师范大学王雪教授针对视频教学中“重智轻情”导致的学习效果不佳问题,提出通过资源画面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情绪;苏州十中前校长柳袁照则阐释了诗性教育与情感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能,认为诗性教育对情感教育具有补充与拓展作用。
直面新时代情感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主动回应现实需求并探索可行发展路径。面对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新问题,与会者聚焦新时代情感教育的发展机遇与现实挑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思路。一是从情感教育视角审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李济州教授认为,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为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具有公共精神和使命感的在乡村和为乡村的乡村教师队伍;宝鸡文理学院黄晓茜副教授认为,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培育,二者在精神内核、实践路径和价值目标上具有统一性;西安外国语学院张晓文博士则从情感现象学视角,为解决乡村教师职业倦怠、认同偏差等问题提出调适策略。二是信息技术时代情感教育具有独特价值。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专委会理事长李镇西表示,情感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可传递知识却无情感,人的情感永远是教育须臾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马小婉则指出,当前社会存在的“空心人”现象,需通过提升社会情感能力实现向“实心人”的转化;西南大学研究生易影则针对青少年“玩梗依赖”侵蚀情感对话能力的问题,提出建立有温度的数字对话环境。三是情感教育为思政课建设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支撑。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校长庄惠芬表示,要串联城市红色资源,构建“一馆一主题”的思政育人路径;湖北省潜江市文昌高级中学教师赵珺韵则建议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的社会情感学习生态系统,提升中学生交际能力,应对同伴侵害问题。